我從五歲就跟著家人看黃俊雄布袋戲,第一部看的是「大唐五虎將」,記憶非常深刻。

小時候沒耐心,對於奇型怪狀的小型木偶看的很不習慣,也不懂為什麼有時候木偶會說話,有時候卻有一個人會做旁白。印象中還曾對家人抗議:「可不可不要再看布袋戲了!!!」

20年後,全家卻只剩我還喜歡布袋戲。

我今年37歲,5歲開始看,怎麼算也不是20年後?理由是我現在依然喜歡布袋戲,但只限於20年前的布袋戲。這10年來的已經完全引不起我的興趣。

拜露天拍賣之賜,讓我可以買到早期的霹靂系列。偶爾有空時,我還是會播來複習,只因為以前的劇情實在百看不厭。除了劇中有劇,更時常計中有計。不曉得為什麼早期的劇本可以構思的如此縝密,而且極富張力,讓人會想一看再看。尤其是老霹靂迷一定記得「霹靂異數」裏的「時空聖戰」這個橋段。裏頭的一頁書,半尺劍,素還真,太黃君,崎路人及天蝶盟等等,透過風雷六聖的「時空隙縫」以及織夢師的「夢幻大法」在已消失的時空重新燃起一場大戰。其中假扮半尺劍的燈蝶修萬年還能一人分飾兩角,幾乎把整個武林搞得翻天覆地。連一頁書這樣的先覺一度也被矇在鼓裏。從此系列一直到「霹靂狂刀」的劇情幾乎都沒什麼冷場,但是從狂刀之後,除了劇情不再像過去那麼樣的扣人心弦之外,最重要的就是木偶及特效大大的降低可看性。

也許有人不認同我的說法。但我以一位看布袋戲超過30年觀眾的角度,有一件事情我非常在意。那就是既是布袋戲,就應該要忠於布袋戲的「原味」,也就是戲偶的感覺。可能和雕刻師有很大的關係,現在的木偶雖然精緻,但是幾乎如出一轍,許多角色長得都非常相似。聲光特效比起過去,雖然也有很大的不同,但是看完之後就是看完了,完全不會有想一看再看的感覺。前面提過,我從黃俊雄時代開始看起,在早起黃強華和黃文擇兄弟還沒獨立運作之前,片頭仍然是掛著父親的招牌,因此有許多木偶是延用過來的。但以前的雕刻師就有本事把木偶從小號變大號,可是偶頭本身的味道完全沒有跑掉,我舉幾個代表性的人物:

一、造世七俠之一的烈陽神:

大唐五虎將:飛燕子

齊天大聖:美猴王(孫悟空)

岳飛傳:岳飛

六藝精武門:董露水

欽差遊俠傳:藍天行

二、三奇棺的金棺:

六藝精武門:閻王使

三、三奇棺的銀棺:

六藝精武門:轉輪差

這些過去在黃俊雄時代就已經存在的角色,後來出現在霹靂時代,木偶變大了,可是味道卻完全不變。感覺就非常親切。

再來就是布袋戲真的不應過於強調過於「逼真」的效果。因為既是布袋戲,就不宜朝著真人方面發展。這個道理就有點像是素描,追求究竟是「像」還是「神韻」。如果追求的是前者,那不如拿相機來拍就好,何必還需繪畫?同樣地,現在的木偶過於追求枝枝節節,連木偶的關節,動作都要強調,我個人認為並無太大的意義。

最後,當然還是回到最重要的劇情。霹靂系列從開播至今已超過30年,它的成長與轉變正好就落在我這個世代。如果一個劇情已經和過往有太大的脫節其實大可勇敢的say goodbye。就像史艷文終究要走入歷史一樣,雖然老霹靂迷了解史艷文與素還真代表的正是黃俊雄與黃強華父子畫時代的交替。同樣地,當黃強華已經無法再寫出像過去一樣讓人愛不釋手的劇本;當黃文擇的聲音已經連一頁書的「笑盡英雄」都拉不上去的時候,有沒有考慮回到布袋戲的根本,用好的劇情帶出一些更富有教育意義的內容,除了可以發揚國粹之外,也真正盡到布袋戲產業的使命。

有學員下課時問我為什麼台語講得好?我說因為我從小看黃俊雄布袋戲長大。

但是現在,我卻不曉得該不該建議下一代看布袋戲了。看了,學得到東西嗎?

這是一個老布袋戲迷的真實心聲!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暉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