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本只想在打假球的議題上與關心棒球的朋友們交換意見,但隨著檢調看起來又一次雷聲大雨點小的偵辦,這場風波眼看又要無疾而終了。既然這樣,就換個話題來談談也好。


  博士沒出路,這個問題顯然問得有些籠統,因為這樣問好像泛指所有的博士都是如此,似乎有些武斷。其實高材低用的問題從這一次前立委王雪峰的事件再一次被拿來廣為討論,不過也正因如此,才讓人不禁要問:「究竟是台灣的環境變了?還是高材生的價值觀變了?」


  這樣說好了,我自己沒有唸到博士(只是一個小小國立大學的畢業生),但過去卻也在教育界服務過很長的一段時間。但就好比棒球一樣,假設博士學位就像MLB一樣,我沒上過MLB照理說我沒啥資格評論。但是一樣是MLB的球員,成就,薪資卻有天壤之別,原因很簡單,因為只要能上來的資質天賦肯定不會太差;然而達成這個目標之後呢?那就很難說了!有人因為受傷之後被下放小聯盟從此就一蹶不振;有人因為無法承受大賽的抗壓;有人的表現終生就只能待在小的城市隊;同樣是MLB的博士生,但是「命運」實在是大不相同。


  王雪峰第一次重新出現在媒體前接受採訪講了一句話引發我的省思。她說:「高不成,低不就」。確實要一個博士生(不管是私立或是國立)去做很基層的工作也許真的是大材小用,但這就要關係到工作有貴賤分別之說了。然而什麼工作是好,什麼工作不好,定義究竟何在,這應該才是最重要的。過往在教育界,我常想著大學畢業之後,要再攻讀碩士;碩士讀完要再攻讀博士;博士完再博士後研究;後來才發現兩件事:一是學位並不是只要我想唸就可以順利的唸;二是即使我真的唸到博士,太過於冷門的科系仍舊無助於我的升遷。於是我便毅然決然轉戰到業務界,沒想到短短幾年,收入竟然比當教師還好。所以,心態應該還是高於學歷吧!


  能夠讀書其實很幸福的事,但是如果沒有計劃性的,只是為了隨性而一路唸上去,擁有「博士」的光環固然很好,但外界評斷的標準當然也就更高,如果自己的心態又不能調整得宜,年輕失業的博士愈來愈多沒頭路自然也就不足為奇。套一句清朝詩人龔定盦的詩:「科以人重科亦重,人以科傳人可知。」博士的頭銜既然能讓人獲得掌聲,當然也能成為許多人的夢魘。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暉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